“互联网+”教育案例分析
兰光小学 史小敏
12月初,教育部官网公布了《全国民族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优秀案例》入选名单,龙游县报送的《“互联网+教育”助推民族村小华丽转身》案例榜上有名。该案例所提的“民族村小”,指的是龙游县浦山畲族小学,隶属于龙游县詹家小学,是詹家小学的教学点。
提到“民族村小”,你会想到什么?是一间小平房?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师指着破旧的黑板在上课?还是一张张冻着通红的小脸上那聚精会神的神情?对于没有在学校里学习和工作的人,总觉得民族村小的代表词就是“落后”,普遍存在师资配备不足、家校沟通不畅、学校管理不顺、师生发展不易等缺憾。但是当我们走进龙游县浦山畲族小学,从办公室到教室,亲自体验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课堂教学、德育管理等方面的落地应用时,才会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:现在民族村小,已经这么强大了吗?
如果你对民族村小的印象还停留在一间小平房、破旧的教室等阶段,那么龙游县浦山畲族小学,注定要颠覆你对民族村小的想象。智慧校园在浦山畲族小学不是概念,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,浦山畲族小学位于龙游城区西郊的浦山畲族村。新校舍于2015年10月进行原拆原建,2016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,占地面积2668平方米,有教室9个,多功能教室3个,教师办公室2个,在编教师6名,聘用教师2名。现在有班级4个(包含幼儿园),学生数共计64名,学生全部来自浦山村,是一所小规模少数民族村小。浦山畲族小学距离詹家小学中心校3公里,中间需经过320国道的一个红绿灯,步行需35分钟。近年来,学校通过“互联网+教育”模式,借助浙江省之江汇教学广场和钉钉平台,构建了学校集智慧办公、同步课堂、家校沟通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。
01智慧办公平台,管理应用智能化
一个“钉钉”就能同时满足PC端和手机同时登入。浦山畲族小学通过“钉钉”办公平台使教师与行政沟通更方便,信息反馈更顺畅。
1.打卡秒考勤 “钉钉”办公平台中“考勤打卡”极速打卡极致体验,手机秒变考勤机,彻底告别保安室排队签到。
2.审批少跑腿 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完成线上审批,方便了教师,简化了程序,提高了效率。
3.智慧德育 从掌上值周开始
4.家校钉沟通 通过手机钉钉能直接给生态圈中的每一个成员无障碍发起电话,免费电话会议,免费短信提醒和免费语音留言等功能打破了家校沟通的旧格局,让家校矛盾不再发生,而且让每位教师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。
02智慧教学平台,教学模式多元化
“之江汇”教育广场是学校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,是不断汲取优质教学资源和积淀校本资源的重要载体。自学校2017年着力推进“之江汇”教育广场以来,随着“之江汇”日益整合发展,学校在“之江汇”的应用上也有了深度的尝试与获得。传承畲族文化,浦山一直在坚持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,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,“畲歌”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。在祭祀、求神拜佛、招待客人、节日或平时的生活、劳动中,人们都以歌代言,对答如流。“传承好畲族文化”,让畲族瑰丽文化在这些畲族幼苗身上的延续,在浦山畲族小学看来,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。
1.学校环境布置
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上图文并茂,老师们将畲族诗歌、画作亲手绘制在操场的墙壁和扶栏上。
2.畲族文化进课堂
学校把畲族优秀文化引进课堂,利用詹家中心学校教共体资源,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及教共体其他校区的老师为孩子教学竹竿舞、笛子、畲家歌等技艺,让孩子在入学的同时,能学到本民族的技艺,结合运动会、文艺演出活动,让学生在玩中学习,在学习中强健身体。
3.城乡同步课堂
学校依托浙江省的“千校网络结对”工程,在龙游县教育局相关科室牵头参与下,浦山畲族小学与西门小学顺利达成结对帮扶协议。在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专任教师的情况下,通过利用”同步课堂”,利用西门小学音乐师资力量,辅助解决这一难题。目前该项目已落实启动,基本完成了2019年底“同步课堂”常态化的目标,最终使西门小学的优质师资服务于浦山畲族小学师生,且能有效开启两校间教师互动研讨,从而实现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、教学共研,师生互动、信息互通,切实有效地促成农村小规模学校美丽转身,助推乡村教育振兴。
03互联网+教育实现民族村小的完美转身
科技创新日新月异,技术进步突飞猛进,大数据时代,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,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。时代的巨变就在眼前,智慧未来,教育先行。教育如果停留在过去的方式,那肯定会被历史的潮流淹没。浦山畲族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,不仅改变师资配备不足、家校沟通不畅、学校管理不顺、师生发展不易等缺憾,更是解放了师生,让有限的时间,运用得更加高效,做到快乐、轻松。
因此,回过头再来察看龙游县浦山畲族小学在“互联网+教育”下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模式,我们会发现:“智慧校园”不是一个产品一个设备一个系统,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态,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是应用驱动与机制创深度碰撞,更是浦山畲族小学的一种“习惯”,正如学校校训所言:“求真向善 博学健美”。